以大运河为脉络,微观“人世”,胡弦新作《水调歌头》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回忆父母,诗人胡弦写下:


(相关资料图)

我的父母都老了,散步

几乎是他们晚年唯一的爱好。。

母亲腰椎间盘突出,需要佝偻着身子。

扶着小轮车往前走。

父亲哥在后面,脚步迟缓。

我曾给他买过一根拐杖,他不用。他认为,

一旦上手,就丢不掉了。

这段文字节选自胡弦最新诗集《水调歌头》——“断流,或步道开始的地方”章节。

胡弦是江苏徐州历史上首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凭借《沙漏》一书,他将生活寻常可见之物“沙漏”意化为时间,于长短句间,写下自己对现实、历史、世界的思考。

而在最新诗集作品《水调歌头》中,胡弦的灵感来源是奔流不息的河流。长诗组成的诗集里面的20余首诗歌都与河流有关,他以“大运河”为脉络,将其周边的各种纷繁的人事错落有致地共同构筑在一起,完成了一次在江南水调下的精神回溯。

8月4日下午,胡弦诗集《水调歌头》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诗刊》等平台的多名学者参加研讨。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研讨会。

郑焱表示,江苏诗歌一直在全国诗歌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涌现出了诸多在国内诗坛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对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胡弦作为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同时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诗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作品,出版了《定风坡》《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空楼梯》《沙漏》等十余部著作,其中《沙漏》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郑焱希望,江苏诗坛能够有更多"胡弦"式的大家涌现,共同助推江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走向诗歌创作前,胡弦当过老师,当过编辑,当过记者。2004年,他离开老家徐州来到南京,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在这时,他开始把写诗当成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逐渐回归到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加入了《扬子江诗刊》编辑团队,由一名编辑成长为诗刊主编,先后撰写出《沙漏》《菜蔬小语》《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文学诗集。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与胡弦相识已久,在他看来,《水调歌头》的出版,反映出一个诗人写到今天,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胡弦沿着大运河所涉及到的物像,从广阔走向微观。他在处理20多首长诗的时候,能够看出很多他个人对人文、历史的一些比较细致微小的感受。”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认为,若是(对胡弦作品)有一个不严格的划分,此前他的作品是以“抒情短章”为主,在形式和语言上面会花更大的功夫,“到近期我觉得他解放了自己,对生活、土地、风物、人情世故,有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作品更接地气了,更丰富了,也更庞杂了,“这对于一个诗人来讲,可能是一个逆行的过程,但是胡弦能够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沉,这样一种反向的姿态,确实给当下的诗坛包括作为个体的诗人以及诗歌方式提供了可讨论的范例。”汪政说。

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从新诗的发展演变,谈到他对胡弦作品的理解:在新诗具有百年积累后的今天,每个诗人若想走向成功,必须既在曾经操练的“十八般武艺”中,用力打磨其中最精湛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不断使其光大;更需要打破既定的传统,对其“反其道以行”,以诗歌思想、艺术可能性的寻找,重建审美规范。“在这个问题上,温和的胡弦虽在传统的文学‘场’中浸泡多年,他的含蓄精炼就占尽了古诗词的便宜,不断推送出精致的文本。”

诗人雷平阳提到两年前他和胡弦的一段交往经历,“我们俩打过一个电话,他说他要写运河,我们两个人还约在哪个出版社出,说了之后,我至今为止一个字眼还没写,结果他的书已经除了。在我的感受里面,写运河就相当于开发一条运河,要面对好多未知的东西,要重新命名、定义很多东西,但是他也做下来了。”

研讨会最后,身为作者的胡弦总结发言。回看书写《水调歌头》的这几年,胡弦觉得,这本诗集对他来说,很多方面都是“第一次”。“过去我是轻视题材的,认为题材不重要,一部宏大的历史,实际上给你写的比如说桌子上的茶杯,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写这部诗集的我有了一些新想法,因为我发现题材和语言是共生的,是互相作用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徐珩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新股
市场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证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